查看原文
其他

耕夫呓语:由“梅”姓而想起的一位大诗人

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7 2022-01-03


梅尧臣(1002—1060)


由“梅”姓而想起的一位大诗人


耕夫呓语|文

安然以待|编

                

我藏旧书甚多,贮之橱柜,琳琅满目,然而并不奢求遍读。


我在一篇旧文中曾说,收养流浪街头地摊的旧书,并不像收养流浪猫狗,要供它们吃喝。你只需给它们提供一隅,让它们酣睡。


有一天,因为某个人,某件事,某句话,你会突然想到曾经收藏的某本书。于是在它尘封了若干年之后,终于向你敞开心扉。



我手捧着的这本《梅尧臣传》就是如此。中华书局1979年5月出版印刷,繁体字竖版。著名传记文学作家、文学史家朱东润先生所作。它在我的书橱里已经沉寂了数年。书页已经泛黄,打开时,腐朽的故纸所散发的特有馨香,沁人心脾。


那天闲暇,在“一枚园地”公号的作者群里和一干文友聊天。园地编辑梅郎(一枚)说,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“梅”姓,她跟别人说起自己的姓,有的人感到很稀奇。


我听她如此说,倒是有点纳闷,多数中国人对“梅”姓并不觉得陌生呀?旋即释然。她毕竟和我们隔着一条浩瀚的大洋,大概长期侨居海外的华人,对故国传统的姓氏早已孤陋寡闻了吧?


提起梅姓,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梅兰芳、梅艳芳这一男一女“二芳”,并且认为那只是艺名而已。而我首先想到的,是一位千年前的古人,那就是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。


梅郎一听我这样说,立刻来了兴致。她说,据她的父亲收藏的家谱中记载,她这梅姓正是梅尧臣的后人。是了!梅郎是安徽巢湖人,梅尧臣生于安徽宣城,两地相去不远,同姓同源,当属情理之中。


她又说,有一年回国探亲,老父特意带着她赴宣城的梅溪公园植了两株梅树。也算是认祖归宗的一种仪式吧!这两年因为疫情,不能回来。去年初春,她的一位在宣城工作的同学特意去梅家园林给她拍了张照片。梅郎很愉快地在群里分享了她的照片。


宣城梅溪公园里的两棵红梅(一枚供图)


我在孩童时代,就能背诵梅尧臣的那首如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五绝《陶者》:


陶尽门前土,

屋上无片瓦。

十指不沾泥,

粼粼居大厦。


也是从这首诗里,懵懵懂懂地晓得了这世间还有劳而不获和不劳而获的不公。


安徽宣城这块钟灵毓秀之地,滋养了南齐的谢脁、唐代李白这两位大诗人。宣城的一山(敬亭山)两水(宛溪、句溪)让这两位诗人为之倾倒。但他们都是过客。谢脁在那里做太守,李白在那里客居。


在北宋真宗咸平年间(公元1002年),宣城的两溪合流之处,住着梅姓兄弟俩,耕读人家,安居乐业。长兄梅让,原配不能生育,过不惑之年纳妾,连生五子。公元1002年4月17日,老大出生,名梅尧臣,字圣俞。从此,继谢脁和李白之后,宣城如诗如画的灵山秀水,又哺育出了一个本土的大诗人。


梅让的弟弟梅询,聪颖好学,二十多岁中了进士,踏上仕途。为了前途计,梅尧臣十二岁时就别了家乡,寄养在叔叔门下,跟随叔叔在西京洛阳生活。


梅尧臣虽天资聪颖,但成年后科举考试,却始终与进士无缘。好在宋朝那会儿,“门荫制”是被允许的。就是一个人做了官,可以提携自己的亲人谋个一官半职。他的叔叔给他谋了一个桐城主薄的差事。离宣城老家也比较近。



二十六岁时,经叔叔张罗,娶了二十岁的谢家女子为妻。他的岳父谢涛是当时朝中颇有名望的元老级高干。梅尧臣因这门姻亲,得以和他的大舅子谢绛成为情投意合的同道中人。


谢绛是官二代加文学青年,经他引荐,梅尧臣受到当时的文坛的领袖人物钱惟演的赏识,结交了一帮包括后来的名家欧阳修在内的文学愤青。


梅尧臣因受学历和文凭的限制,一生没做过太大的官。五十岁以后,才被仁宗破格录用到朝中为官,先做国子监的直讲,大概是给皇家讲学的职位,后为尚书部屯田员外郎,这个应该是分管农业的副部级干部了,算是他仕途的顶峰。


很显然,梅尧臣是以诗名而垂青史。然而,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,能够在群英谱上留名,不只是靠才艺与诗情,而必须要具备独立的人格,正直的品德,悲悯大爱的情怀。


说到底,文学家必须有深刻的思想和博爱的胸怀,他的作品才能达到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高度,也从而才能流芳百世。


梅尧臣就是这么一个人,他的诗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。


梅尧臣在他五十九年的生命历程中,创作了不少的诗歌,以五言古体和乐府为多,从内容上来说,有政治讽谕,有借物咏怀,有关心生民疾苦。读来给人一种启迪和教益。他的作品凝炼而不失厚重。


我比较喜欢他的咏物诗。有南齐谢脁的优美开阔,还有张九龄的沉郁顿挫。


在我的这篇尺幅有限的随笔里,不可能尽述梅尧臣的生平事迹和所有作品。这里,我选择在他三十五岁时对待一起宫廷政治斗争中的态度和言行,来反映他的人品和作品。


在专制的时代,官僚阶层的互相倾轧而展开的争斗,无非就是在皇帝面前争宠夺利,本就无多少大是大非问题,但在激烈的宫斗过程中,却有着人品好坏的较量,人格曲直的碰撞。


宋仁宗的老爹宋真宗死后,朝政被仁宗的老妈刘太后把持了十一年,直到刘太后升天,仁宗才得以冠冕堂皇的行使人君的大权。宰相呂夷简向仁宗出馊主意,让仁宗秋后算账,清理当初攀附刘太后的朝官。


仁宗回到内室,向郭皇后说了这事。郭皇后回禀,吕夷简当初也是对刘太后俯首帖耳,要罢官就连他一起罢。吕夷简果然被罢,怀恨在心。


半年后,新任宰相不称职,吕夷简复出。也该那郭皇后背时。仁宗后来又宠幸了尚、杨两个美人。在一次后宫的吵闹中,仁宗在中间拉偏架,郭皇后甩出去的那一巴掌,却误打中了皇帝的后脖颈。这让仁宗皇帝极为恼火,和吕夷简一商量,决定要废掉郭皇后。


很明显,这俩最高决策者鼓捣着要废皇后,都是为了泄私愤。


废立皇后,虽然是皇帝后宫的烂事,但在家天下时代,皇帝的家事就是最大的国事。随便废立皇后,将被朝臣视为有违朝纲的行为,要拿到朝堂作为国事议论定夺。


唐朝的时候,唐高宗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,就遭到褚遂良、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等一班老臣的极力反对。


仁宗要废皇后这事儿,首先就遭到范仲淹的反对。范仲淹当时任谏官,这是专门对皇帝进行纪律监督的官职。在这场纷争中,范仲淹没斗过老奸巨猾、手段高明的吕夷简,落败后,连同支持他的三人,扣个“朋党”的政治帽子遭贬。


有一件事,可以看出那吕夷简是一个两面三刀之徒。有一次,吕夷简和范仲淹谈到某官员,说这个人最近表现不好,要不要向皇上参他一本,范仲淹没有附和,以“不太了解其人”拒绝了。过了几天,吕夷简见到那人,对他说,范仲淹跟我说打算要弹劾你,被我阻止了。


当时,与范仲淹在同一职位的谏官高若讷,面对皇帝违规违纪,不敢仗义执言,不但不履职尽责,反而随声附和,讥讽范仲淹。


这事被年轻气盛的欧阳修知道了,给高若讷私下写了一封信,直接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……,昨日安道贬官,师鲁待罪,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,出入朝中称宰官,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!


就冲这封信,欧阳修自然也难逃一劫,被踢出京城。


在这场宫廷纷争中,时年三十五岁的梅尧臣远离漩涡的中心,正在江南他老家不远的东至县任县令。听到好友遭贬,连写了四首诗表明他的立场,抒发他的情感,寄托对故知的思念。


他和范仲淹、欧阳修是知己好友,但他的叔叔梅询却和范仲淹的对头吕夷简过从甚密。此时,他并没有随波逐流,屈服于亲情而背信弃义,而是服从了自己的良心。


他在《彼鴷吟》与《猛虎行》里,把范仲淹比喻为耿直狷介的啄木鸟,把吕夷简讥讽为恶虎。


《彼鴷吟》——梅尧臣


断木喙虽长,不啄柏与松,

松柏本坚直,中心无蠹虫。

广庭木云美,不与松柏比,

臃肿质性虚,巧蝎遭猛嘴。

主人赫然怒,我爱尔何毀?

弹射出穷山,群鸟亦相喜。

啁啾弄好音,自谓得天理。

哀哉彼鴷禽,吻血徒为尔,

鹰鹯不搏击,狐兔纵横起,

况兹树腹怠,力去宜滨死。


这首诗,把刚正不阿的忠义之士比喻为啄木鸟和松柏,把谄媚奸佞之人,比喻为巧蝎和群鸟。最后,由于没有了鹰鹞的追击,狐兔横行,那些外美内虚的树木,腹中被蠹虫掏空,死于水边。


他给另一位遭贬的朋友尹师鲁的赠勉诗如是说。


《闻尹师鲁谪富水》——梅尧臣


朝见谏臣逐,暮章从谪官,

附炎人所易,抱义而惟难。

宁作沉泥玉,无为媚渚蘭,

心知归有日,时向斗牛看。


“附炎人所易,抱义而惟难”。趋炎附势是人们所容易做到的,而胸怀信义却很难做到。所以,“宁作沉泥玉,无为媚渚蘭”,这正是梅尧臣对自己舍利尚义的高贵人格的写照。


他在他的《古意》里,那种士可杀不可辱的矢志不渝的气节,更是力透纸背。


《古意》——梅尧臣


月缺不改光,剑折不改刚,

月缺魄益满,剑折铸复良。

势利压南山,难屈志士肠,

男儿自有守,可杀不可苟。


公元1060年4月,洛阳暴发流行病,梅尧臣去看望他的一位病危的好友后不幸染疫,4月25日辞世,时年59岁。六月,长子梅增扶灵柩归葬宣城故里柏山。


梅尧臣去世后,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皆作长诗哭悼。欧阳修为作《梅圣俞墓志铭》。


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我虽是安徽人,但因长期在皖北工作生活,数十年来,竟无缘一览宣城的风光。


若有机会一游,定要先攀敬亭山,享受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的孤独,再临谢脁楼,体验“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”的豪迈,三拜梅氏园,追寻“宁作沉泥玉,无为媚渚蘭”的气节。



【作者简介】耕夫呓语:六零后,安徽人在上海。喜欢码字,陆续写了点散文和诗歌,亦作时评随笔。上海某企业员工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





关注一枚园地,共筑心灵家园
聆听良知,坦鸣心声
一枚园地欢迎您来稿(来稿请确认未在其他公号发表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微信号:anranyodai(请注明“投稿”)
进园地读者群请加微信:anranyodai
《一枚园地文集电子版》对接微信:657767929


点击阅读更多

一砚翁:秀美江南走来的慷慨悲歌之士
竹林风影:碗里的鱼和地里的虎
黑麦:大雪--木叶尽脱天地阔,循声觅影雀鸟多
一枚:17朵白玫瑰,献给离开了我们17年的张纯如
牟广丰:日月的巧合

说事儿(134)曾维群:沉陷在幽深岁月的读书故事
园地回顾 I 黄宁:那一年,流沙河曾经吞噬的少女

悼黄宁·诗三首
沈及明:悼黄宁
黄宁行旅散记·拉巴


黄宁:空白墙

黄宁:锡林河与白马


江棋生:同道相逢三世亲
于无声:一群人的狂欢 ,一个人的告别
刘又生:读林达《世纪大审判的告诫》的启示

民声VI(1)山西官员吕日周的改革
民声VI(2)一砚翁:高处的灵魂引领我们看清生活底蕴
民声VI(5)青禾:丁晓岚下岗记

说事儿(133)追忆我的父亲(三)

说事儿(131)南宫踏舞:做一道菜,想一个人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